三五中文 > 都市小说 > 笔下有语 >
        刘子彤第一次踏入这里时,就察觉到了语感的微妙偏移。空气里有一种静默而具压迫感的频率,像语汇在此地流动的方式与外界不同——更缓、更重,也更不容辩驳。几个原本清晰的词汇在脑中无声地被抹消,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空壳。他彷佛站在一座语言被「格式化」的区域,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,才能确保自己仍拥有思考与表述的权利。

        长廊尽头的旧书库保留着古时的语典、法印、还有残破的神笔碎件,全都陈列在玻璃罩下,宛如标本。这些不是单纯的收藏品——它们是禁物,是刘家代代相传的语仪遗物。这里的语言不是交流工具,而是一种需要受训与背诵的仪式T系,一旦错用,便可能被视为对祖制的冒犯。

        祖宅里的长辈多半沉默寡言,却眼神锐利。他们不会当面质问什麽,但每一次打量、每一回咳声、甚至饭桌上筷子的摆放顺序,全都像是一场无声的考核。

        子彤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细节。他甚至怀疑自己说话的语速与笔记书写的韵律,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微调。这让他下意识地收敛语素密度,压缩情绪记号——彷佛那些向来依赖的语感与表徵,在这里都不被允许过度显现。

        刘殷风也在这场无声的审核中。他虽然以子彤的表现作为一种「回归有成」的证明,但那并不代表他已被完全接纳。曾有长辈在廊间低声问他:「这孩子的语汇稳不稳定?是不是也用了你那套……偏离祖规的笔法?」

        殷风只是淡淡地笑,低声应对。他从不正面反驳,却也不附和。子彤注意到,他在饭桌上总刻意压低声音,话题一旦转向个人,就迅速跳过。他习惯X地退让、回避,像是对这个家的某种长年防御。

        子彤没有说什麽,但他明白。这里的每一道墙都在记忆人们的语调,每一片砖都在测量语汇的重量。

        ??

        祖宅的最深处,是刘家不对外开放的「碑室」。

        据说这里原是北投温泉博物馆,日治时期为公共浴场,战後长期荒废。直到二十世纪末,刘家低调收购整片地块,将原建物加盖成私人大宅,对外声称是「文化保存与私人收藏结合的住居空间」。但实际上,这里是整个北投语结界的中枢守护地。

        碑室中央立着一座高约一米八的石碑,其上刻满了无法解读的乱语与钟纹,那并不是任何已知语系的构词,也不是传统语素的变形,而是一种被称为「白语本T」的失序语能量碎片的封印容器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