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变示范堆开工后,压在吕永昌头上的工作就变成了招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,三道口大学核物理实验室内总共只有十多名研究员。

        想要完成聚变示范堆的研究任务,只靠这十多名研究员是肯定不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任何一项技术,从实验室走向商用,都意味着无数的困难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控核聚变这种大型技术,更是如此!

        虽说现在吕永昌已经解决了最关键的可控核聚变维系问题,但是,想要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运用,他们还需要解决无数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例如,核聚变示范堆的主控程序。

        总不能到时候建立了示范堆,还像实验室一样让几名研究员时刻监视反应炉内的各种数据吧?

        再比如说,核聚变示范堆的装机容量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吕永昌已经敲定了聚变堆的发电方式,但他们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