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是,我立即找来莫言先生的另一本书《丰》看了起来。莫言曾经说过,他写的其它书可以不看,但《丰》一定要看,因为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。《丰》的故事背景和余华的《活着》有几分接近,都是写解放前战争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 《丰》里面,母亲生下8个nV儿和一个儿子。8个nV儿因为各种原因相继Si去,最後只留一个小儿子。而这个小儿子是个恋r癖患者,他还因为一次莫名其妙的强J事件坐了牢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和余华《活着》的故事设计有几分类似:书中大部分的角sE都陨落了,最後只剩下主人公自己遗世。可见,《丰》应该被看作是一部悲剧。但细读起来也不甚悲,反而有几分诙谐几分揶揄,让人偶尔莞尔,偶尔忧伤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说的话,《丰》并非一部典型的悲剧,而是在悲剧的外表下包裹着喜悦和生趣。至於为什麽母亲的8个nV儿都离世了,只能说是时代的不仁,或者说是历史的曲折蜿蜒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样,在余华的《活着》里面,也是写了这麽一种情况:普通小人物,在历史的大动荡面前,是无依无助的,是听天由命的,是没有反抗能力逆来顺受的。由此可以看出《活着》和《丰》简直像一对亲兄弟,他们讲的是一个故事的不同方面,或者说是一个故事的两种表达。

        要是你问我,是莫言的《丰》写得好呢,还是余华的《活着》写得好呢?我只能说平分秋sE,各有千秋。《丰》魔幻,像一个魔鬼在讲一个忧郁的人间故事。《活着》神X,像一位仙nV在唱一首悲伤的《滚滚红尘》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这两部书都好,都让我喜欢。我喜欢《丰》幻觉和现实来回交叉的隐约感,也喜欢《活着》浮世绘似的淡淡讲述,细细描画。这两部书,一下子把中国文学的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,这个新高度是除了清朝的《红楼梦》以外,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最喜欢看《丰》里面,母亲带着几个孩子逃难的那几章书。不是因为逃难本身x1引了我,而是因为逃难路上遇见的那些人,那些场景发人深省。社会不到一个极端的地步,人是看不清社会的真相的。所以,当逃难开始的时候,就是一次人X大实验进行中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次实验中,人X的一切美好,善良,同情,以及人X的一切邪恶,狠毒,冷漠都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,让人看得目不暇接,流连忘返。这就是文学的JiNg髓之所在,她能把平时我们看不到的人间犄角旮旯都找到,都呈现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你能说莫言的作品魔幻得不好吗?我想你还没那麽不老实。所以,即便莫言的作品是虚构的,但它的根基现实存在,它反映的是实际发生的社会大动荡,所以莫言的文字可信,可敬,也可Ai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